我们离国学有多远

    国学到底是一门什么学问?我们公众对国学的态度如何?国学在当今的价值与现实意义在哪里?怎样复兴国学?为此,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京、沈阳、长沙、哈尔滨、郑州、西安等地的1500名公众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公众对国学的认知和看法。通过这组调查的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离国学究竟有多远。

    

    调查问题:您怎样看待国学?

    37%的被访者认为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34%的被访者认为国学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27%的被访者认为国学就是一门研究传统文化的学问;2%的被访者认为国学是现代化发展的障碍。

    调查问题:“您上学的时候对《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感兴趣吗?”

    3%的被访者表示很喜欢,现在还经常看;12%的被访者表示一般;31%的被访者表示很枯燥,当时就不喜欢;54%的被访者表示已经淡忘了,没什么印象。

    调查问题:“您身边有每日必读的古籍著作吗?”

    6%的被访者表示有;31%的被访者表示偶尔有;63%的被访者表示没有。

    调查问题:“您主要是通过什么渠道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2%的被访者选择家庭教育;69%的被访者选择学校教育;16%的被访者选择社会交往;21%的被访者选择读书看报;11%的被访者选择听广播看电视;9%的被访者选择自学;2%的被访者选择其他方式。

    调查问题:如果您是一位家长,您希望孩子接受国学教育吗?

    42%的被访者选择愿意;37%的被访者选择无所谓;21%的被访者选择不愿意。

    调查问题:您希望孩子通过什么渠道接受国学教育?

    64%的被访者选择学校开设必修课或选修课;12%的被访者选择课外去当地一些部门举办的国学馆或国学班(古诗文诵读班等);34%的被访者选择带孩子去博物馆看展览等接受熏陶;39%的被访者选择让孩子看电视,特别是教育文化类节目,如《百家讲坛》等;21%的被访者选择给孩子买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图书。

    调查问题:您认为今天提倡国学主要有什么现实意义?

    54%的被访者认为会增强民族认同;37%的被访者认为可以提升凝聚力;66%的被访者认为可以提高道德修养;71%的被访者认为可以提高人文素质。

    调查问题:您认为下面哪些措施最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68%的被访者选择增加小学、中学、大学的国学必须课程;24%的被访者选择高考设立国学修养综合试卷(包括文史哲和地理);31%的被访者选择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11%的被访者选择大力推广“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21%的被访者选择定期举行“中华国学知识”大赛;8%的被访者选择整理出版经典的中华古籍,价格优惠,人人买得起。

    

    数据有喜有忧,但整体的状况却无法令人乐观。从调查中可以得知,虽然今天大多数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国学的重要性、迫切性,但由于长期以来主流教育中国学的缺失,造成了人们国学方面知识的匮乏。古代任何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在15岁之前都能把四书五经烂熟于胸,对经典的领悟、对文化传统的体会溶入到他们的血脉之中,而今天的很多人们连四书五经是哪几本都回答不上来,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这些中国文化的经典篇章到底讲些什么,更是一头雾水。我们这一代正在离国学越来越远。

    据说,如今有很多年轻人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才开始领略到古典诗词的意境美的,这是多么可悲的文化现实!中国,在世界上素有“诗的王国”的美誉,从《诗经》、《楚辞》开始,诗性的精神贯穿了历代的教育,审美的情怀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中滋生、勃发,我们的祖先历来不缺乏对自然之美的吟咏、对人生之情的赞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凄恻,这些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无比丰富,让我们的精神变得无比充实。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却只满足于让孩子背一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不是说这些诗歌不美,不是说这些诗歌不应该背,这些简短的绝句在牙牙学语时就应该全部背完。中国浩如烟海的诗作中,还有更多更有气势更有内涵的诗篇可以涵养孩子的心胸和性情,更不用说还有大量气势跌宕、酣畅淋漓的美文,还有那些字字珠玑、处于人类文化顶峰的经史子集。

    有一位中国的作家在美国读书时和一位普通的美国老太太进行语言交换,老太太教他学英语,他教老太太学汉语。有一次两人讨论起诗歌来,老太太给作家背了一首弥尔顿的长诗,作家给老太太背了一首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老太太一脸疑惑地问:“中国的好诗就是这种水平吗?”这位作家当时非常尴尬。是的,拿“映日荷花别样红”和弥尔顿相比确实会让人气短,可是如果换作《离骚》,如果换作《秋兴八首》,如果换作《春江花月夜》,结果又将如何?别忘了,当20世纪英美诗歌举步维艰时,正是从一些残编断简的中国译诗中,庞德、艾略特才找到了英美现代诗歌的灵感。可悲的是,如今大多数的作家连《离骚》全文都没有读过。

    当今天的年轻人一味沉浸在网络的虚拟世界,沉浸在QQ聊天网络电游,沉浸在日韩流行风港台流行色,沉浸在卡通动漫武侠玄幻读物之中的时候,很多有识之士惊呼:孩子的心灵正在变得日渐空虚,日渐麻木与冷漠。也许,多一点国学的修养,才能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一个从小背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背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悌下”,背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心灵世界会变得多么丰富,文化视野会多么宽广。只有这样,在庸俗充斥、泥沙俱下的当代社会中才不会迷失人生的航向。

    国学,这条流传数千年的中国文化之河,以其无法替代的魅力在向现代人召唤,让我们和它再贴近一些吧!

出处:育灵童教育研究院发布《中国家庭教育第一方案》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1043289号-8 北京市公安局网络备案 海1101084571

版权所有 北京育灵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电话:010-82896103 传真:010-82896104

Copyright © 2002-2024 www.eligh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