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热”的背后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最近几年在国外出现了“汉语热”现象,而2005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更是将汉语热推到了一个高峰。来自世界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以及大学校长、汉学家和汉语教师等聚集一堂,围绕“多元文化架构下的汉语发展”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研讨。

    1991年,中国开始将汉语推向世界,到现在为止,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了三千万,世界100个国家的2500余所大学和越来越多中小学也都开设了汉语课程。与此同时,中国将在海外陆续成立100所中外合作的孔子学院,以推广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

    在中国邻邦韩国,多所大学设立了中国学或者汉语系,多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学汉语的各类在校生有16万多人。

    在欧洲,曾被视为“难若天书”的汉语,正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修。

    在美国,中文已成为仅次于西班牙语的第二大外语,中英双语教师日益吃香,高中设立了大学预修汉语课程及考试项目。

    在全球,参加中国设立的HSK(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正以每年45%的速度增加。

    然而,就在国外汉语越来越受重视、学习的人数越来越多的同时,中国国内汉语水平却在逐年下降,已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这不得不让人们深刻反思,为什么汉语是“墙外开花而墙内不红”?

    20056月底,上海复旦大学举行汉语言文字大赛,夺得第一名的竟然是一支留学生队,胜出的留学生队伍中,包括了韩国、俄罗斯和新加坡学生,这让许多人大跌眼镜。作为每年一度的传统项目,复旦汉语言文字大赛主要考查汉语言的基本知识,包括汉字结构、多音字读音、成语解释等,每个学院、系都组队参加。留学生队过去常常是倒数第一、二名,这次却跃居第一名。这明白无误地显示,中国大学生中文水平大滑坡已是普遍现象。

    同样也是在2005年,在译文出版社举办的“首届英译汉大赛”中,拔得头筹的竟然是新加坡的参赛者。

    2005年中国的高考,广东考生在作文题中获50分的不足7%。一些学生照抄某些流行歌曲的歌词或作文说明中的文字了事,而在古文翻译题中竟然有一万多人得零分。在一道采用比喻手法仿写句子的试题中,有25%,也就是十万多考生得零分。

    江苏省扬州市一位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育的老师说,大学三年级的儿子,文字水平差得让他这个当语文老师的父亲蒙羞:一则百余字的申请书,竟有28个错别字。消息报道后,社会一片哗然。

    武汉媒体曾报道,由于平日书写过于依赖电脑,大学应届毕业生小王应聘时现场写了一份不足200字的个人简历,竟错了12个汉字,令用人单位惊讶不已。而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中学生,甚至是小学生,由于过度依赖电脑,对汉字已日渐“生疏”,见到会认识,但下笔却写不出。

    中国人汉语水平的滑坡已经连外国人都看不下去了。韩国《中央日报》在去年曾刊发一篇文章:“中国人汉语功底令人心寒”,文章全文如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中国先贤孟子提出的成为男子汉大丈夫的三条标准。三大标准中,“富贵不能淫”尤其令世人推崇。中国古人赋予了这句话非常深刻的含义,但是目前中国年轻人中有许多人无法正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近期在上海举行的翻译资格考试中,出现了许多让人哭笑不得的答案。参加该项考试的人英语水平都很高,但是部分人的汉语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在汉译英题目里,有一道题是要求将“富贵不能淫”译成英文,有人将这句话译成了“Be rich,but not sexy(富贵但不能性感)”。

    试题中还有一个题目是要求将“人之初,性本善”翻译成英文。“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性善说”中的观点,在中国应是妇孺皆知。在考生的答案中,有人在试卷上赫然写着“Since the beginning of human beings, sex is always good(人之初,性爱本善)”,类似的不可理解的幼稚错误还有很多,这表明中国年轻人的汉语水平令人担忧。据报道,在复旦大学举办的汉语比赛中,外国留学生击败了中国学生,曾在中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中国社会外语风潮蔓延,为找到一份好工作,中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要花大量时间来学习外语。此外,多年来中国一直推行应试教育,忽视学生的汉语教育,从而导致了今天的情形:许多人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外语,而写出来的汉语文章却是错误连篇。

    作为韩国人,我们有必要回头看看我国是否也在上演着与中国类似的一幕。

    这篇文章值得所有中国人警醒和反思:当汉语高调向世界传播的时候,这种古老而优雅的语言,是否会在故乡沦陷?这不能不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汉语,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千百年来,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但现在,这些离我们已经要渐行渐远。身为中国人,不能很好地用母语进行文化交流,不能体会汉语的魅力,那是多么悲哀的事!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对汉语从现在开始还没有重视起来,那会出现怎样的状况?

    我们将自己亲手打倒汉字的优雅性,一个又一个“孤僻”汉字将会逐渐死去,它们的用法和含义也将一同死了。更严重的,是汉字包含的微妙感情,也会死掉。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它精炼、优雅,世所公认。汉语里有过《诗经》、《离骚》这种史篇一样的诗歌;也有过《战国策》、《史记》这种诗歌一样的史篇;有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也有韩愈、柳宗元、杜牧、王安石。这样美的语言,我们却不知珍惜,如弃草芥,让汉语变成了一门地位远比英语低下的“外语”。或许在几十年后,我们将会请美国人或韩国人来教我们学汉语。

    每一个民族都珍视自己的语言文字,因为它对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历史上,满族有语言没有文字,需要用文字表达的时候必须译成中文或者蒙文,阅读的时候再译成满语。康熙对这种情况不满意,组织班子创建了自己的文字。日本人原本也没有文字,借用中文偏旁创建了日文,不够的部分,用了一千多个汉字,现在正在取消这些借用的汉字。以色列古代曾经有文字,但后来由于人口流散世界各地,文字亦消失死亡了。但为了复国,他们硬是重新创造了希伯来文。我们的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甲骨文到现代汉语经历了多少次历史的演变?它包含了多少泪水和心血?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来尊重它,它是我们的根,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骄傲的名片。

    我们将要失去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深厚文化,而到那个时候,我们还能称自己为中华民族吗?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了语言,文化就会消亡,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将成为遥远的记忆。我们掌握不了或者掌握不好汉语,还奢谈什么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拿什么来继承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财富?我们讲民族的复兴,我们不可能在抛弃了自己母语的情形下复兴,也不可能在掌握不好母语的情形下实现复兴。

    2005年,汉语界曾出版了一本题为《汉语的危机》的书,引起多方的关注和讨论。书中提出,汉语危机本质上是文化的危机、思想的危机,汉语言是汉文化的集中体现,汉文化的核心是汉语思想——母语思想。

    而在近百年的历史中,汉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发生了三次断裂。

    五四运动发起的新文化运动以西方文化作为价值取向,人们的思维以及表达方式受到西方话语的影响,对传统文化作了片面极端的理解,文言文逐渐被白话文取代,造成了汉语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断裂。

    汉语与传统文化的第二次断裂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化语模式成为中国人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从公共话语到知识分子的语言都被单一的政治话语所替代,进一步造成了汉语和传统文化的又一次断裂。

    而在我们现代化建设、全球化的进程中,汉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西方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冲击,今天我们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价值内涵与传统文化的血缘关系越来越稀薄,也使汉语与传统文化的血肉之亲越走越远。

    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之家”,作为华夏子孙的存在之家,汉语历史性地保存着民族文化的足迹和自我存在的历史本质。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的独特思维,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作家韩少功说:“一个民族的衰亡,首先是从文化开始的,从语言开始的。一个人的心里只有语言,精神惟有语言可以建筑和守护。”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学一学法国人。在法国,“请使用法语”——这几乎成为了法国人的信条;在中国,“请使用外语”——这似乎慢慢成为某些中国人追求的时尚。在一次联合国的会议上,身为法国人的塞埃作报告时,用的是英语。法国总统希拉克站起来责问他为什么不用法语而用英语,塞埃以“英语是国际通用的商务语言”回答。结果,希拉克带领所有的法国人离席,直到塞埃的报告结束。这是一位伟大的总统,他在亲身捍卫法语的地位。

出处:育灵童教育研究院发布《中国家庭教育第一方案》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1043289号-8 北京市公安局网络备案 海1101084571

版权所有 北京育灵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电话:010-82896103 传真:010-82896104

Copyright © 2002-2024 www.eligh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