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深才能叶茂

    一棵小树要想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取决于它的根在土壤当中扎得多深。无根之木注定是要枯死的。

    一座建筑要想达到摩天的高度,取决于它的根基打得多深多牢。空中楼阁注定是要坍塌的。

    一个孩子将来要想成为一个人才,取决于童年的教育根基是否扎实。根基浅薄注定是要失败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么对孩子来说,源头活水在哪里?根基在哪里?

    上世纪20年代起,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528名智力超常儿童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跟踪研究。最后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神童”长大后,其中一部分人成就很大,另一部分人成绩平平。分析这两部分人的心理特征,发现:他们在智力因素方面没有多大差别,但在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自信而有进取心、谨慎、一丝不苟、好胜心等方面,成就很大的那部分人就远超过成绩平平者。显然,是非智力因素造成了两部分人之间的差异,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对前者的成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有人曾对日本160名有突出成就的科学家、发明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这些人都具有与一般人不同的心理特征:他们具有恒心、韧劲,甚至在希望渺茫的情况下,仍不放弃目标而坚持到底,他们从童年的时代起就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倾向和独创精神,凡事有主见、雄心勃勃、肯努力,他们精力充沛、干劲十足。显然,这些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在他们的创造、发明过程中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这些调查研究表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家庭的幸福,其原因80%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取决于情商;而只有20%取决于智力因素,取决于智商。而在非智力因素中,情商中,其首要内涵就是人文素质。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技术只能告诉我们“是什么”,却不能解决“应当怎样”。科学只能解决是非而不能给人以“价值”判断。“价值”判断需要另一个源泉——人文社会科学。著名的物理学家劳厄干脆说,重要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素质就是把所学的知识统统忘光后剩下的东西。

    所以,人文素养就是孩子成长的根基,是他一生发展的基础。然而目前的现状是,因为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很多父母只重视培养孩子的科学素质,而却忽略了人文素质。很多人以为只要一味地把数理化学好,就能够成为一个科学家,就能够把科学学好。但结果却不是这样的。到底什么是科学家的素质?科学家的素质是对宇宙和谐发展规律的一种敏感度,是对宇宙终极真理的一种体悟,是一种美感,是一种悟性,是一种很有灵性的素质。在科学史上,凡是做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没有一个不是文理兼通的人物,他们都具有极高的人文修养。比如笛卡尔,帕斯卡尔,牛顿,高斯,爱因斯坦,希尔伯特等。这些人都能写出一手漂亮文章,都非常喜爱文学,甚至有的人对诗歌、对音乐都有极高的造诣,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极高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他们的创造性的成果也都闪烁着美的光辉。而这样的素质靠知识技能的灌输是没有办法培养的,越灌输可能对这种灵性的扼杀便越厉害。所以没有深厚的文化素质、人文底蕴是很难成为高素质的,有创造性的人才的。

    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并有进一步的强化,以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同道德水平的提高协调一致,使人文教育同科学教育互相渗透。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郭齐勇先生经过对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日本关西大学、德国特里尔大学等高校考察发现,这些知名高校将诵读东西方的古代经典,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

    他还发现,一个西方人,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在他经受的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中,起码诵读过、学习过《荷马史诗》,柏拉图或亚里斯多德等希腊哲学,西塞罗等罗马政论,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等。这是他们的人文修养的基本功。

    在美国,提倡一种通才教育。学校不鼓励学生过早地一头扎到理工专科中去。他们认为,在中小学阶段,孩子只要对阅读有兴趣,将来学习成才就没有问题。而大学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完人”或“全人”,使之具有人文与科学知识的修养。只有具备这种修养的人才是“受过教育的人”或“知识分子”。至于理工专科则是一种技能,受过教育的人通过适当训练完全可以掌握。正是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美国正规大学本科教育的头两年,学生基本不学专业,而花很多时间涉猎百科,纵横文理,了解西方文化和艺术的经典作品,西方思想史、美国现代文明、政治哲学、经济等学科,都是必修的基础课。到第三年才进入专业学习。由此使理工科学生增加对人文学科的了解,同时又使文科学生增长对包括科学在内的西方文明的认识。这种通才教育为学生将来的专业或方向如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野,使之谙熟文学、哲学、历史、音乐、艺术和科学上的重要思想与成就,其知识面之广,文化修养之深,日后学术“底气”自然就很足。

    在法国,从小学、中学的法语教育开始,就注重本土文化思想的训练,中学生即开始学笛卡尔、马勒伯郎士的哲学,孟德斯鸠、卢梭的政治学等。法国对所有大学生的国文教育都重视古典语言,希腊、罗马的典籍及有关宗教、历史、哲学、伦理、政治、经济等古典著作的阅读。现代欧美大多数知识分子,当然主要是科技知识分子,在成长过程中反复受到上述古典的教育,浸润于其中。

    但在我们中国,长期以来,人文素质教育却被人们遗忘和忽视。有人在研究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及其命运的时候,注意到老一代知识分子大多是主张人文素质教育的。比如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早年赴美留学,怀着“实业救国”和“科学救国”的愿望,分别攻读电机工程和气象学专业,成为本世纪第一代学有所长的杰出人才。他们当了大学校长之后,却没有囿于所学专业,而是不遗余力地提倡起通才教育,主张人文与科学并重。但长期以来,这样的教育被越来越细分的专才教育所代替。我们培养了很多奥林匹克奖的获得者,但我们却没有培养出一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我们培养了很多专家、学者,但我们却没有培养出一位真正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大师;我们学习用西方的观念和方法教育培养孩子,但却只习得一些皮毛的东西,而没有把握其科学的内核。

    纵观一下取得成就的大家名师,会发现人文素养作为根基,对他们一生的成长及取得的成就发挥着重要的影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从小就表现出了很高的数学天赋,但他的父亲并没有有意识地去培养他的这种数学能力,而是专门用一个假期请了一个国文老师教他背诵《孟子》。后来,扬振宁多次谈到《孟子》对他的启发,他说每当自己在物理领域里处于困境的时候,都会从《孟子》中重新找回灵感,得到启发。

    有着深厚艺术素养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讲,“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当苏步青以出色的成就蜚声海内外时,他无限感慨地说:“深厚的文学、历史基础是辅助我登上数学殿堂的翅膀,文学、历史知识帮助我开拓思路,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以后几十年,我能吟诗填词,出口成章,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初中时的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我要向有志于学习理工、自然科学的同学们说一句话:打好语文、史地基础,可以帮助你们跃上更高的台阶。”

    这些大师级人物的亲述,告诉了我们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培养人文素质的方法,那就是通过传统文化典籍来奠定一生的根基,来培养人文素质,比如《老子》、《庄子》、《论语》、《左传》、《史记》、《诗经》等。这些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晶,是几千年来所有知识分子公认的最好的书,熟读和背诵这些有价值的书就可以直探人性的本源,就可以较轻便地了解人生的智慧,就可以培养一种关照古今的大历史文化视野,就好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的心胸会更宽广,我们的眼界会更高远,我们的思考会更深入,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见识,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化教养。有了这样的底蕴,这样的基础,再去学习比较浅近的应用性知识文化,我们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让孩子在小的时候学习经典教育,是有眼光的家长给孩子提前储蓄,为孩子的明天提供了一笔丰厚的“人文存款”。而且,这笔“人文存款”不会因为职业、身体、生活甚至战争等任何原因贬值,而只会随时间的推移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出处:育灵童教育研究院发布《中国家庭教育第一方案》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1043289号-8 北京市公安局网络备案 海1101084571

版权所有 北京育灵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电话:010-82896103 传真:010-82896104

Copyright © 2002-2024 www.elight.cn, All Rights Reserved